“恶人”有可能是天生的吗?

河北邯郸三名初中生残害同学的事件还没结束,这两天,又有一起校园霸凌事件被通报——女生长期遭同学霸凌跳楼身亡:

图片来源于微博

古语说:“人之初,性本善”,但一次又一次校园霸凌的发生,你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想法:有没有可能有些人就是“天生恶人”?人的性格是怎样被外界环境影响和塑造的呢?

与生俱来的“恶”,是真的吗?

孩子出生时就像一张白纸,人们普遍认为善恶之分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整体的家庭氛围、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社会风气都可能是造成孩子们性格与行为间出现较大差异的不可控因素。

但是,在过去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以上的这些外界因素确实对孩子的后天品德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有些孩子似乎真的天生就带有着一些“恶”的因素。

一项发表在《儿童发展》杂志上,针对 1045 对成年双胞胎及其子女的研究发现,基因在造就孩子出现严重品德或行为问题上(如欺凌、逃学和入店行窃)的几率比父母争吵、家庭矛盾等后天因素要更高。

夏洛茨维尔弗吉尼亚大学的 k·佩奇·哈登在研究中纳入了一定数量的双胞胎人群,这意味着他们分享了所有的基因,而研究中的另一部分人群则为兄弟,这意味着他们只分享了部分基因。这使研究人员能够梳理出基因和环境对特定行为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小组发现,先天的基因确实会影响孩子的性格特征。那些使人或多或少倾向于对抗、争吵的性格因素会从父母那里遗传至孩子身上。

哈登在研究中提出,婚姻冲突似乎并非是导致孩子出现行为和品德问题的一种稳定因素。父母自身的特质会造成婚姻冲突的诞生,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父母身上的不良特质会通过遗传的形式传递给孩子,孩子则会因为这类特质更愿意参与冒险、寻求刺激和其他反社会的行为,从而再次导致父母家庭间矛盾冲突增加。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造成天生“恶”人的大脑区域

南加州大学心理学家阿德里安·雷恩博士在 2000 年 2 月的《普通精神病学档案》的研究中发现,天生的脑损伤可能会造成反社会人格障碍 APD 的发生。

通过磁共振成像发现,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男性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灰质比没有这种疾病的男性少了 11%~14% 。当正常人的前额叶皮层在事故中受伤时,他们可能会产生极端行为或反社会人格。因为该脑部区域对人类自我克制和深思熟虑的远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学习条件反射也是非常关键的。

前额叶皮层有损伤的孩子很难将自身错误的行为与因为做出错误行为而受到惩罚的焦虑联系起来。这就造成了他们很难在生活中领悟到有些行为是错误的,即使受到父母的惩罚也很难从中吸取教训。

同时,前额叶缺陷也会使得自主神经觉醒较低,这就造成了孩子可能会经常无意识地试图通过寻求刺激来进行补偿,例如逃课、撒谎、殴打他人和抢劫,通过这些方式获取自身的兴奋与存在感。

雷恩博士在研究指出,这种类型的脑损伤有可能在先天条件下出现,并导致之后的反社会性人格和行为问题的发生。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这种天生的“恶”是不可逆的吗?

很多人或许会担心,如果因为基因、特质、脑损伤等因素导致自身有着成为恶人的潜力,这是否就代表着注定会成为“恶人”了呢?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神经学家詹姆斯·法伦教授(James Fallon)在自己的《天生变态狂:TED心理学家的脑犯罪之旅》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2005 年 10 月的一个下午,詹姆斯在研究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脑部扫描头像。为了扩大研究样本和视角,他把自己家族成员的脑部头像都拿过来扫描了。在许许多多的脑部扫描图中,他发现,有一个人的脑图和他长期研究的凶杀犯的脑图非常相似。

更令他震惊的是,这个脑图,是他自己的。

在反复进行矫正、查看机器是否有错误运行与对照后,詹姆斯确认这些扫描结果显示,自己和这些被研究人员的脑中与同理心、道德和自我控制有关的额叶和颞叶的部分区域活动都普遍偏低。

上图是正常大脑,下图是詹姆斯·法伦的大脑。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之后,他通过基因测试与精神病的进一步神经学和行为的研究,不仅发现自己有着所有与攻击性、暴力和低同理心等高风险因素相关的等位基因,比如与攻击性行为有关的 MAO-A 基因的变体,同时发现他的家族中过去还有着 7 名涉嫌谋杀的成员。

那究竟是什么因素让这样一位拥有和杀人犯类似基因和大脑的人最终没有变为“恶”人,反而成为了一名非暴力、稳定、成功的科学家呢?法伦博士提到,自己幸福的童年帮助他避免走上了可怕的道路,他始终感受到自己被深爱着、被保护着。

这与研究的结果相似,他大脑中存在的一种血清素转运蛋白的特殊等位基因被认为使他有更高的精神病态倾向。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它还可以影响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精神病患者典型的低活动区域)的发育,打开该区域,使其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并发生相应正向或负向的改变,尤其是在人类的成长阶段。因此,一个积极(或消极)的童年对于人们最终的发展走向和决定行为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即使他有着天生“恶”的因素。

总结

现在已有研究揭示了一些可能导致孩子不良行为的生物学特征因素。但就如法伦教授的人生与研究一样,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就可以忽视父母以及家庭、成长环境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善与恶的影响。

所谓“恶”人,他们的形成往往不是单一原因所导致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所以,为人父母,我们都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这样,无论人性之初是善是恶,都能让孩子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Harden, K. P., Turkheimer, E., Emery, R. E., D'Onofrio, B. M., Slutske, W. S., Heath, A. C., & Martin, N. G. (2007). Marital conflict and conduct problems in Children of Twins. Child development, 78(1), 1–18. https://doi.org/10.1111/j.1467-8624.2007.00982.x

[2]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2000, February 3). Size Of Brain Linked To Violence. ScienceDaily. Retrieved March 21, 2024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0/02/000203075358.htm

[3]Fallon, J. H. (2014). The psychopath inside: A neuroscientist’s personal journey into the Dark Side of the brain. Current.

[4]Johanson, M., Vaurio, O., Tiihonen, J., & Lähteenvuo, M. (2020).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Neuroimaging of Psychopathic Traits. Frontiers in psychiatry,10,1027.https://doi.org/10.3389/fpsyt.2019.01027

[5]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what-a-psychopath-brain-looks-like-2015-7

作者丨苏逸 全国心理服务基层协作网融媒体发展中心副主任 心理治疗师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

焦点新闻
2024年南阳市“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成功召开 市领导慰问科技工作者代表 南阳市科协五届四次全委会议召开 市科协领导到方城县调研科普工作 市科协积极开展三月份“企业服务日”活动
关于科协 科普之家 学会之家 党务党建 反邪教工作 人才之家 青少年科技教育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南阳市科协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377-63132535

河南省南阳市范蠡东路1666号5号楼办公室 备案号:豫ICP备14014232号-1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201号 网站制作:南阳创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