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高科技,古人是怎么“保密”国家安全的?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情报传递的保密工作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保密手段不断升级,奇招、妙招层出不穷。
其中,宋朝的“军事编码”、明朝时期的“锦衣卫”制度堪称保密通信中的“佼佼者”。
一.南宋:神秘十足的通信密码
宋朝是古代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朝代,但军事发展相对落后,经常受到周边辽、金、西夏等侵犯威胁。
强敌环伺的复杂环境下,出现了用于军事保密通信的代码。《武经总要》记载,北宋进士曾公亮曾搜集了40个常用军事短语,然后对其进行顺序编码:
军队出征前,指挥机关把用上述短语编码的密码本发给将领,并约定用一首不含重复文字的40字五言律诗与密码相对应。
假设双方以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作为解码密钥,如果军队需要补充粮食,前方将领就从密码本中查出“请粮料”的编码(也就是第九),《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第九字是“五”,将领就把“五”字写到一件普通公文中,并在这个字上加盖印章。
后方的指挥机关接到这件公文后,就知道前方缺粮草。
如果还是不懂,不妨看下图。
信息编码:
信息译码:
怎么样,是不是很烧脑?
二.明朝:震惊中外的保密制度
“锦衣卫办案,闲杂人等速速闪开!”影视剧《绣春刀》中的他们飞檐走壁、武艺高强,从事着保卫皇帝、暗护忠良、刺探倭寇的职责,这可谓是一份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工作。
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郭桓案,合计杀人超过数十万。
而这庞大的审判和抓捕工作几乎全部是锦衣卫主导完成的,为了保证任务顺利执行,保密通信是不可或缺的。
那么,锦衣卫是如何实现保密通信的呢?
这些人平时的工作方式就是一级管一级,上下之间绝不互通消息。
根据锦衣卫制度,监视对象一旦发现,自已就要被替换或者自杀,避免情报泄露。锦衣卫的线人都卧底于达官显贵的府邸,有的一卧底就是数年,当时朝中的大臣无不对锦衣卫非常恐慌。
锦衣卫制度在明朝备受推崇,比如明宣宗就将泄露机密与无视朝廷等同起来看待:
《明宣宗实录》:凡机密事务,狱情轻重,必须谨慎严密,纤毫毋泄,乃尔等职分所当为。若泄漏机务,走透狱情而与外人交接,是不知有朝廷矣。
那么具体来说信息传递需要怎么做呢?尽管中国古代就有多种保密之法,但到了明朝时其实保密效果较好的要属于这两种,即拆字法和代码法。
然而,就是在这种层层森严的保密制度中,还是会发生无数由信息传递失误导致的事件。
三.现代:高度安全的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就是一把打开信息安全传输之门的钥匙。
作为通信技术的重要代表,量子通信在安全性方面拥有传统通信方式难以比拟的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独特魅力。
现有的成熟的量子通信技术往往使用量子密钥分发技术保护密钥分发过程。
量子通信为什么无法泄露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
量子特性:量子通信的基础相比于使用宏观物质作为信息传递介质的传统通信手段,量子通讯大多采用光子作为信息传递的介质。与经典通讯中以比特(bit)作为最小信息量的单位类似,量子通讯的信息量的单位是量子比特(quantum bit)。
由于采用了具有量子特性的光子作为信息的载体,这为量子通信带来了一些独特的优势。
由于光子的不可克隆性质,量子态不能被完美复制。
这就意味着窃听者不能通过对一个未知的量子态复制的方法获得通讯的信息。
其次,当窃听者企图识别未知的量子态的时候,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保证了窃听者都无法得到准确的信息,最后量子态的测量塌缩假设导致任何试图直接窃听的行为都会留下痕迹。
一次一密:安全通信的小秘诀
有了这样的保密传输手段,我们就可以做到安全的量子密钥分发了。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使用经过量子密钥分发得到的量子密钥去加密待传输的大量信息,从而实现安全通信。现有的BB84、B92、BBM92等量子密钥分发协议提供了多种可行的量子密钥分发办法。
在一次一密的模式下,我们使用量子密钥作为一次性便签密钥,结合对称密码算法将待传递的信息加密为密文,再使用传统信道进行密文传输。
与此同时,每一条信息都使用一支全新的量子密钥进行加密,每支密钥不重复使用,用完即弃。
这样既保证了信息的传输安全,又能够保证密钥的使用安全,无惧监听、无惧破译。可以说,通过量子科技,我们的通信可以做到不被窃听、不被泄露啦!
文章转载自:中电信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