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来,我国台湾、云南等地接连发生地震。想象一下,你接到了地震预警,正身处城市的室内,附近没有开阔地带,周围有很多楼房,地震还有几分钟就到,人们乱作一团……
这或许是地震到来时,很有可能要面对的真实场景。你也许看了不少地震求生科普,也开启了地震预警功能,但真的知道这种场景下该怎么办吗?
地震预警后的快速判断(黄金30秒)
明确预警时间
10秒以内:仅能就地避险,切勿试图下楼(高层建筑逃生需30秒以上)。
30秒~1分钟:低层建筑(4层以下)可尝试快速撤离到楼外空旷处;中高层仍以避险为主。
1分钟以上:根据建筑结构决定是否撤离(需提前熟悉逃生通道)。
观察环境
确认最近的避险区域(如卫生间、承重墙角)。避开吊灯、玻
璃窗、书架、悬挂物等危险源。
室内避险的详细操作
选择最佳避险位置
优先区域:首选卫生间,空间小、管道多(可提供支撑),水源便于生存。
承重墙根或内墙角:靠近建筑结构最稳固处(避开外墙)。
坚固家具旁:如实木桌、床垫侧边(形成“生命三角”,而非钻桌下)。
躲避姿势
低姿态防护:单膝跪地,身体蜷缩,双手护住后脑和颈部。类似于跑步前预备动作,有利于及时撤离。
固定身体:单手抓住桌腿、水管等牢固物体,防止晃动位移。
不同场景细化应对
高层建筑(10层以上):绝对不可使用电梯或盲目下楼(震动时楼梯易坍塌)。远离窗户,躲在内侧房间,用枕头、厚书护头。
办公室/教室:躲到桌下或承重柱旁,远离玻璃隔断、文件柜。关闭电脑电源,防止电线短路起火。
商场/超市:避开货架、玻璃柜台,躲到立柱附近或角落。切勿涌向出口(易踩踏),等待震动停止后撤离。
老旧建筑/自建房:若在1楼且预警时间充足(>30秒),优先撤离到室外空旷处。若在2楼以上,躲到梁柱旁或床垫下。
关键安全动作
关闭火源与电源:迅速关闭燃气阀门(防止泄漏爆炸);拔掉电器插头(避免短路火灾)。
保护呼吸系统:以双手护头为主,在允许范围内用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止吸入灰尘或有害气体。
震后撤离与自救(震动停止后)
撤离前的检查:确认建筑结构无明显裂缝或倾斜;穿厚底鞋,避免踩到碎玻璃或钉子;携带应急包(内含水、食物、药品、手电筒、口哨等)。
撤离路线选择:走消防楼梯(扶墙快速下行,避开电梯);远离建筑外墙、广告牌、电线杆。
次生灾害防范:检查是否有煤气泄漏(禁止使用明火);远离海滩(防海啸)、山脚(防滑坡)等危险区域。
特殊人群与场景应对
儿童/老人/残障人士:帮助儿童蜷缩在成人怀中,护住头部;行动不便者用被子裹身,就近躲避,震后由他人协助撤离。
夜间地震:优先保护头部,使用手电筒照明(手机电筒也可以)。
科学依据与误区澄清
为什么“生命三角”可能不靠谱
地震中物体移动方向不可预测,盲目寻找三角区可能增加风险。更安全的做法是“伏地、遮挡、手抓牢”(Drop, Cover, Hold On)。
为何不能跳楼?
即使3楼跳下也可能重伤,且震动中无法保持平衡(日本统计显示跳楼死亡率高达80%)。
日常准备清单
应急包必备物品:饮用水(3天量)、压缩食品、急救药品、手电筒、备用电池、口哨、防尘口罩、便携收音机。
重要证件复印件(密封袋保存)。
关键口诀
预警短,先躲稳:时间不足时优先避险,而非逃生。
小开间,护头颈:躲进卫生间或墙角,保护要害。
关火电,防次生:减少火灾、爆炸风险。
震后查,有序撤:确保安全再撤离,避免二次伤害。
通过以上方法,可最大限度提升地震中的生存概率。务必结合自身环境灵活应对!
审核专家:陈彤春,龙晟救援队
靠谱出品
部分内容来源:新华社、天津消防